都转运盐分司在府治西肃清门外。宋为兵马都监厅,后改为行衙,又改为添差通判厅。元延祐七年,改为运盐分司,国朝仍之,今渐颓圮。浔美场盐课司在府城东南十七、八都。元至元十六年置管勾司,至大二年改为司令司。国朝洪武元年改为浔美场,二十五年置盐课司,所辖仓埕共二十所。南崇仓前索东仓安下仓前索西仓埕前仓青石仓39迳山下满仓40壁兜仓溪浦仓崟头仓大南仓大北仓(上十二仓俱在城东南十七、八都。)西崟仓西銮沙美仓沙美仓阜通仓阜通东仓东埕仓南埕仓北埕仓(上八仓俱在府城东南二十都。)州场盐课司在府城东南十一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十四所。东埕二仓西旧埕仓西新上埕仓西新下埕仓西新埕二仓(上七仓俱在府东南十一都。)新市上埕仓新市下埕仓蔡埭北仓围头后埭仓蔡埭南仓围头北仓围头南仓41(上七仓俱在府东南十四都。)
南安县在黄龙溪之北半里许。晋太康初建。宋大中祥符间重建。绍兴及元至正间两毁于兵。国朝洪武八年,知县王罕修。永乐九年,知县余庆修葺正厅之右为幕厅,仪门之西为县狱,外门为谯楼。成化一十八年,知县陈廷忠增建吏舍。澳头巡检司在县西十一都,正统间设。阴阳学在县治西阛阓坊外42。医学在县治西甘棠坊内。(上二学元时俱附三皇庙中。国朝洪武十八年,迁建今所。)康店驿在县南三十六都。旧为大荣驿43,宋嘉定十四年,县令宋钧重建,改今名。国朝洪武三十年,驿丞戴景宗重修。僧会司在县西延福寺。公馆二所一在县仪门右,天顺二年知县邹琏建;一在县仪门左,成化八年知县张铎建。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仪门外之左右,旧在武荣坊左右,成化十七年,知县陈廷忠改建今所。)武荣铺在县前谯楼内。黄坂铺在九、十都。大姑铺澳头铺(上二铺在十一都。)塔口铺在十二都。汰口铺在十六都。涧程铺郑山铺(上二铺在十九都。)锦亭铺在二十一都。(已上八铺俱县西北。)后田铺在二十一都。大师铺在二十四都。大禹铺在二十五都。珠渊铺在二十六都。溪口铺在二十二都。(上五铺俱县西。)大盈铺在三十六都。康店铺在四十都。东岭铺在四十一都。(上三铺俱县南。)石井铺在县西南四十三都。
同安县在大轮山之南44。五代唐天成四年创建。宋大中祥符间县令宋若水、元至元间县尹苏进俱尝修建。国朝宣德十年知县张琦、成化九年知县张逊相继修葺。正厅之左为幕厅,右为际留仓。穿堂之左为预备仓,右为库房。穿堂之后为清心堂。清心堂之后为高士轩。朱文公有记。仪门左为土地祠,右为县狱。高浦巡检司塔头巡检司(上二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二都。)田浦巡检司陈坑巡检司峰上巡检司(上三巡检司在十八都。)官澳巡检司在十七都。烈屿巡检司在二十都。(已上七巡检司俱在县东南。洪武二十年创建。)苎溪巡检司在县西十三都。正统元年设。金门仓在县东南十九都金门千户所城中。嘉禾仓在县南二十三都中左千户所城中。高浦仓在县西南十四都高浦千户所城中。(上三仓俱洪武二十年创建。)阴阳学在县治南擢贤坊内。医学在县治东城隍庙之右。旧在登龙坊之左,成化十九年,知县张伋徙建今所。大轮驿在县治西。宋时为大同驿,在朝天门外,元时移今所,更名同安。国朝洪武九年改今名,知县吴铭重建。深青驿在县西南十五都。宋时为鱼孚驿,在安民铺之侧,元时移建今所。国朝洪武十四年,知县方子张修,景泰元年,主簿蔡璘重修。河泊所在县南三都浦头村。洪武十六年设。旌善亭在县谯楼之左。旧在厚德门外。申明亭在县谯楼之右。旧在县南。(上二亭,俱成化十年知县张逊买民地于此迁建。)洪塘铺在五都。沈井铺在六都。店头铺在十一都。小盈铺在十都。(上四铺俱县东。)乌泥铺在一、二都。新塘铺在九、十都。苎溪铺安民铺(上二铺在十三都。)鱼孚铺在十五都。深青铺在十六都。仙店铺在十九都。草市铺在十五都。北门铺在十四都。(上九铺俱县西。)五通铺在二十二都。永丰铺中左东门铺(上二铺在二十三都。已上三铺俱县南。)官澳铺在十七都。平林铺在十八都。金门北门铺在十八都。(上三铺俱县东南。已上一十九铺俱成化十九年知县张伋重建。)浯洲场盐课司在县东南十七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一十四所。永安仓官澳仓田墩仓沙美仓浦头仓李保仓45南珵仓古宁仓宝林仓东沙仓方山仓斗门仓烈屿仓南北二仓
德化县在丁溪之北。五代唐长兴四年,以旧善业寺址创建。越八十年,宋县令陈居方重建。绍兴十三年,县令吴崇年凿山以开拓之。自淳熙至于元至治,凡一百四十六年,一厄于火,二毁于寇,修建不一。国朝正统十三年,复毁于寇。明年,典史王志安重建。厅之左为幕厅,右为际留仓、仪仗库,仪门两旁为县库。景泰五年,署县事安仁、巡检李海倡民乐助,重建二门及六房,渐复旧观。高镇巡检司在县北东西团。安仁巡检司在县西黄认团。(上二巡检司俱正统间典史李昌奏请创设。)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西,今圮。)僧会司在县治东南程田寺。道会司在县西南永丰里崇道宫。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治谯楼外左右,俱洪武八年建,后圮于水。成化十九年,府知事狄钟重建。)县前铺在县治前之东。茭洋铺在县东南灵化里。
永春县在康山之南。五代晋天福间始建。宋开宝初迨元至正末,县令林滂、姜明、安答儿等修建者八。国朝洪武四年,知县蔡暹重建。正厅之左为幕厅,右为库房、谯楼,门之左为际留仓,右为县狱。永乐十五年,知县温琇重修。正统十四年毁。景泰五年,典史陈受重建谯楼、仪门。天顺二年,知县张铭复建正厅、后堂46。成化十八年,后堂并六房俱圮于水,知县方敏重修。阴阳学医学(上二学俱在县治南。旧皆附于县东三皇庙内,洪武十八年,始移建今所。)僧会司在县东十五都太平寺。旌善亭洪武十六年,主簿张文升建。申明亭洪武八年,县丞崔岩建。(上二亭在县治前之左右,俱成化十八年重修。)县前铺旧名官田铺,在县仪门外之东。长安铺旧名小姑铺,在县东南十三都。剧头铺在县西二十都。
安溪县在凤山之下。五代周显德二年,南唐建为清溪县。宋宣和三年改名安溪。绍兴、淳祐及元至元间,县令韦能惠、黄坚瘦47、赵夫、何克名48相继修建。国朝洪武、正统间,知县侯士举、潘靖复相继修建。正统十四年49毁于寇,惟仪门独存。景泰间,上官巡检李森捐资建正厅。天顺间,知县杨纪复建后堂谯楼,并修葺六房。天顺七年,典史谢日新始建幕厅并幕廨。源口渡巡检司在县西龙兴里。旧尝裁省,正统五年,知县邵公阳奏请复设,巡检马郁创建。医学在县治西50,即旧为惠民药局也。今圮。僧会司在县西51清水寺。道会司在县南龙津观左。成化十九年,道士刘时静重修。丁溪书院在县学前溪上。景泰五年,知县李青建,以为往来缙绅憩寓之所。旌善亭申明亭(上二亭在县门左右,俱正统三年建。)
惠安县在螺山之阳,宋太平兴国六年建。县门外东西为丞、簿、尉厅。元后至元二年毁于兵。至正五年重建正厅。国朝洪武四年,知县时汝楫辟正厅之东建幕厅,西为库房,东南为县狱,仪门之前为谯楼。宣德、正统间,知县高显、闭珍52相继修建后堂及廨舍。成化十九年,知县张桓重建一新。峰尾巡检司在县北八都。旧在十都沙格,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刘森重修。獭窟巡检司在县南二十五都53。旧在南安县芦溪54,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俞琮重修。黄崎巡检司在县东南三十二都。旧在德化县清泰里,徙置于此。成化十九年,巡检孙约重修。小岞巡检司在县东三十都。旧在小兜,徙置于此。成化十八年,巡检孙约重修。(上四巡检司俱洪武二十年创建。)崇武仓在崇武千户所城中之西北。洪武二十三年建,廒八,为间凡二十又七。永乐二年,千户钱忠增建。阴阳学在县治南。医学在县治北文明坊之右,即旧惠民药局也。锦田驿在县治西南一里许。旧为皇华驿,在县东郭,宋太平兴国中创。元元贞间迁今所,更名龙山驿,又置龙山站,国朝洪武八年更今名。其西为递运所,驿兼领之。河泊所在县东北三十四都辋川澳,洪武十六年设,后圮。今寓海潮庵视事。僧会司在县治东北乾峰寺内。道会司在县治东北东岳宫之东。旌善亭在县治北登龙坊内。洪武十六年建。申明亭在县治南名贤坊内。洪武八年建。(上二亭俱正统六年知县闭祯重建。)惠安铺在县治北忠厚坊。旧名牛场铺,洪武四年移建于此,更今名。居仁铺驿坂铺(上二铺在三、四都。)涂岭铺白水铺(上二铺在十二、三都。已上四铺俱县北。)盘龙铺在一都。前埔铺在二十都。(已上二铺俱县南。)上田铺在县西南二十都。黄田铺在二十五都。青山铺在二十六都。崇武铺在二十七都崇武千户所城中。(已上三铺俱县东南。)惠安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二十二都,建置更改年代俱与浔美场同。所辖仓埕共八所。广运仓西湖仓林内仓(上三仓在二十二都。)前坂仓在二十二都。板西仓上仓(上二仓在二十五都。)下仓下坂仓(上二仓在二十六都。)
武职公署
泉州卫指挥使司在府治西镇雅坊之北,即宋州治也。元改为泉州路总管府。国朝洪武元年改为卫署。三年,指挥同知李山重建,正堂之东为架阁库,谯楼之东为钟楼。宣德十年,指挥使王浚修。天顺三年,指挥使王振、指挥佥事赵立复相继修建。经历司在卫堂之东,架阁库之后。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建。成化十五年,指挥佥事丁远重建。十七年,指挥使王炫复建经历廨舍于卫仪门外之东。镇抚厅在卫仪门外西南,即宋通判厅也。洪武六年改为镇抚厅。镇抚曹义重修,岁久而圮。成化十八年,指挥王炫督镇抚徐祝重建,未克就。左千户所在卫仪门外东南,宋佥书判官厅故址也。国朝洪武九年,千户周勋创建。东西两廊列十百户所。成化十八年,副千户何祯购工修葺。右千户所在左千户所之东,亦宋佥书判官厅故址也。景泰二年,千户方清重修。成化十二年,重建仪门。中千户所在镇抚厅之东。正统十二年,正千户武成重建正厅。成化十二年,副千户李景寿重建仪门。十八年,正千户宋安重修正厅及两廊。前千户所在右千户所之东,宋市舶司库故址也。景泰元年,正千户秦杰重建正厅及后堂。成化十二年,副千户章钦重修两廊。十八年,正千户秦升重建两翼及仪门。后千户所在前千户所之东,宋司法参军厅故址也。宣德十年副千户赵立、景泰五年正千户翟纪相继修葺。成化十九年,千户江宏同百户汤泉重建东廊,工未克就。收料库在卫西廊。成化十三年,巡按监察御史戴用命指挥童源创设,以贮出海休息并军器等料银。军器局在卫署之东,宋南天王堂故址也。元时为军器库,后废。国朝洪武初,即其址建军器局。正统二年,指挥使王浚修建。教场在府城南门外天妃宫东北,中为演武亭。洪武三年,指挥同知李山创建。宣德十年,指挥王璿重修,并建五所官厅于亭之东西。十六年,指挥同知陶琨重修。十七年,指挥使王炫复增建后厅并东西南北四隘门。营五处俱洪武初创建,后每所各拨六百户半军士屯种,旧营遂多颓圮。左千户所营六百三十间,在通淮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右千户所营七百一十间,在东门内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二百二十间。中千户所营七百一十二间,在南门及水仙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三十间。前千户所营六百九十间,在西门及临漳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后千户所营七百七间55,在北门左右,沿城边建置,今仅存三百一十间。寨二处俱在惠安县北十二都白水寨。其地甚峻险。元季扰攘,乡人因垒石为寨以自固。国朝正统十三年,邻境盗起,知县闭祯重修,建门楼其上,晨昏启闭,召兵守之,邑人因呼寨岭。东坑寨,其地亦险固,元季兵乱,邑人多避难于此,因为寨以自卫。屯田新旧共四十二所左所屯新旧九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八亩六分,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晋江县三所:一在四十一都,一在四十二都官洋,一在四十五、六都微口(俱县北)。南安县一所,在县西北十七都芦溪。同安县一所,在县西安仁里地倍。德化县三所:一在县西归化里窑头山,一在小尤中团,一在黄认团(俱县西南)。惠安县一所,在县西十五、六、七都大中。右所屯新旧七所,俱在德化县,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八亩六分,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一在东山,一在窑头,一在宋祠,一在董坂,一在茭洋(俱坊隅),一在杨梅中团割坑,一在东西团法林寺前(俱县东北)。中所屯新旧九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三十五亩六分一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七所:一在泊竹,一在小溪,一在什二岸(俱坊隅),二所在县西新化里上洋,一在杨梅上团,一在清泰里东漈(俱县东北)。漳州府南靖县二所:一在县东南田义里北坑,一在县西北习贤里铜山院。前所屯新旧八所,共田地二百一顷七分七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五所:一在大地,一在黄西坑(俱县坊隅),三所在清泰里高际焦溪湖边56(俱县东北)。漳州府龙溪县二所:一所在马岭,一所在龙山。漳浦县一所,在县南八都南洋。后所屯新旧九所,共田二百一顷二十四亩五厘,计旗军七百二十八名。德化县七所:一在石磔,一在程田(俱坊隅),一在县东北清泰里郑地,一在东坑,一在湖岭,一在吉岭,一在石坑(俱县西新化里)。漳州府长泰县二所:一在苏坂,一在杨山(俱县西北仁和里)。
永宁卫指挥使司在晋江县东南二十都。宋为水澳寨,元改为永宁寨。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改创为永宁卫。架阁库在仪门内之东,军器库在仪门内之西,鼓楼、钟楼俱在卫之左。经历司在卫堂之左。镇抚厅在卫北门内之右,监房在西廊之后。左千户所在卫西谯楼之左,东西两廊列十百户所。宣德五年火。景泰四年,正千户张俊重建。工未克就。天顺八年,复坏于风雨。右千户所在卫西门内之右,景泰间圮,惟仪门仅存。中千户所在卫东南小东门内。前千户所在卫南门之右。(上二千户所皆圮。)后千户所在卫西谯门之右,亦景泰间圮,惟仪门仅存。公馆在卫城西门内。正统十二年指挥同知钱辂创建。以为上司及使客馆寓之所。收料库在卫西廊。成化十三年,巡按监察御史戴用令指挥使杨晟创设。军器局在卫城中城隍庙左,岁久圮坏。成化间,指挥使杨晟移于卫之西廊。教场在卫城西门外坡上。旧在大东门之东,永乐四年,指挥佥事沈瑾移置今所,中为演武亭。成化十七年,指挥杨晟增建左右翼房,绕以周垣。营五处俱洪武二十年创建,后多颓圮。左千户所营八百五十间,在海宁门东街,今仅存四百七十八间。右千户所营八百四十间,在永青门57西直街,今仅存四百三十间。中千户所营八百四十九间,在东瀛门东南街,今仅存五百一十三间。前千户所营八百四十间,在金鳌门南街,今仅存四百八十九间。后千户所营房八百四十九间,在玉泉门北街,今仅存五百二十六间。垾寨一十五处洪武间创建本卫,拨军士守了,以备要害。俱在晋江县东南。吴山寨、中寨、坑尾寨、沙堤寨、新寨、尾寨、古云寨、沙浦寨、仓后寨、东店寨(上十寨在二十都)、龙婆寨、湖边寨、东浦寨、深芦寨、龙尾寨(上五寨在二十一都)。屯田新旧共一十四所左所屯二所,在安溪县,共田地三十三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一在县西光德等里,一在县西南永安等里。右所屯四所,共田地六十七顷二十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晋江县一所,在县西南一、二都磁灶。南安县一所,在县西三十都八尺。安溪县二所:一在县西新溪等里,一在县东北来苏等里。中所屯二所,共田地三十二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同安县一所,在县东一、二、三都丰塘等处。安溪县一所,在县西北新溪等里。前所屯二所,俱在安溪县东北崇善等里,共田地三十三顷六十亩,计旗军一百一十二名。后所屯四所,俱在安溪县西北,共田地六十七顷二十亩,计旗军二百二十四名。二所在崇信等里,二所在龙涓里三洋南斗。烽燧二处俱在晋江县南二十都龙坡、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