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漕船志》的"法例"与"兴革"
卷六《法例》、卷七《兴革》是《漕船志》记录的重点,不仅约占全志五分之二的篇幅,而且详尽记载了漕运政策的变化,可补《大明会典》、谢纯《漕运通志》、王在晋《通漕类编》、《明史》等书的缺略。与前面各卷相比,此二卷更是反映了明代漕政动态的内容,"夫治艘以漕粟,国之重计,兴利以除害,漕之永图也",《漕船志》卷四《料额》。 说明明朝政府整顿漕船的目的,也充分体现了该志的文献价值。
(一)《漕船志》的法例
《漕船志》"法例"主要收录了永乐六年(1408)至嘉靖二十二年(1543)这136年间,关于漕船、运军、船料、船价、人匠银等漕运政策的规定,反映了漕政的变化与发展。如其卷首无题小序所云:"夫制而用之之为法,著而守之之为例。法久必弊,弊必更始,而例生焉。例也者,所以辅法之不及也。故观法可以守经,观例可以达变。明兴,漕政之善,前代鲜俪,而法例宣朗,又足以善其政于无穷。职漕者绎思而世守之,则永无愆矣。"又云"我朝理漕之政,良法美意著为令典者,经纬相承,细大毕列,故天下臣民所共睹也,无庸悉矣......用垂观省便遵守云尔"。说明"法例"的内容及设卷的用意。 "法例"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
1河海兼运改为漕运。该卷记载:"永乐六年(1408),令遮洋海船运粮八十万石于京师,其会通河、卫河以浅船转运。十年,尚书宋礼以海船造办太迫,议造浅船五百艘拨运淮、扬、徐、兖等处,岁粮一百万石,由会通河攒运以补海运一年之数。十二年,令胡广造浅船二千艘,岁于淮安仓支运,赴京交纳。十三年,始罢海运,增造浅船三千余艘,一年四次,悉从里河转运。"
2漕河闸坝的建设与管理。永乐十三年(1415),平江伯陈瑄"因漕舟有车坝沂淮之险,开清江浦五十里,建闸四,导湖水以达清口。自是漕舟南北交通矣。"弘治十五年(1502)规定"凡闸惟进贡鲜品船只到即开放,其余船只务要待积水而行。若积水未满或积水虽满,上面船未过闸或下闸未闭,并不得擅开。若豪强之人逼胁擅开,走泄水利,及闸已开,不依帮次争先斗殴者,听所在闸官将应问之人拿送管闸并巡河官处究问"。弘治十五年规定,"凡闸溜夫受雇一人、冒充二人之役者编充为军,冒一人者枷项示众一月毕,罪遣之"。
3对运船运载他物的规定。宣德二年(1427),"令工部及诸衙门不许将粮船拨载他物,致误攒运"。弘治十五年(1502)又放宽政策,规定,"凡漕运军人许带土产易换柴盐,每船不得过十石。若多带货物沿途贸易者,听巡河御史、郎中及洪闸主事盘检入官并治以罪"。后又进一步放宽到"每粮船一只,许带土宜二十石。"而运粮官军还不满足,又出现附搭客货,帮助客商逃税并从中渔利的情况,于是,嘉靖元年(1522)规定,"运军许带土宜,附搭客货者参问"。
4船料、船料银的收贮与处理。宣德二年(1427),"议准各处解到清江厂油、麻、铁、炭等料,俱送淮安府阜积库收贮,出给实收,呈报分司,以便支放"。景泰四年(1453),平江伯陈瑄"议将造船完头木楂准令军民等烧用,每只备钞五十贯还官。成化间每领船银一只,退银一钱五分,准钞五十贯,收贮在官,作正支放。"景泰四年,"会议清江提举司造遮洋浅船数多,卫河提举司改造船少,将卫河原派物料暂改清江交收供造,候有料之日仍旧。"弘治八年(1495),"定江南造船料价期限之例","行令造船卫所差官赍文,限十月以里到各该衙门支领,如过期不到,漕运衙门查提领料人员究问。出料官司限十一月以里支给,十二月回厂造船。正月船完,如料银征解不敷,司府量查在官银两照数借支,仍立文案,待后补还。若过十一月终不给料价,就将经该误事官员住俸,年终不给,听漕运衙门参行各该巡抚、巡按官提问,庶造船及时,粮运无阻"。弘治十年(1497)"令各衙门所掌印官监同运粮,委官征收运均减存料银"。正德二年(1507)"议处征收船料银"。正德十四年(1519)"查催军三、民七料银给造运船"。嘉靖二十年(1541)"议处京卫军办料银";嘉靖二十二年(1543)"催征人匠班银以复船料"。
5对损坏漕船的勘定。天顺八年(1457),"令运军或遇风水不测损坏船粮,若在百里内者务要府州县正官;在百里外者,许所在有印信官司勘实结,申总兵等官处,如有诈妄,罪坐勘官。"
6漕船的修造与管理。"宣德五年(1430),奏准运粮官军船只,南京、中都及南直隶卫所于淮安厂修理,山东等都司卫所于临清厂修理,湖广、江西、浙江都司各回原卫修理。"据正统元年总兵官都督武兴题奏:"岁运粮船损坏,产有物料者于本处修造,无产者分拨各提举司修造。"天顺八年(1457),议准"淮扬地方巡获私盐船只,俱解清江提举司充造船之用"。正德八年(1513),"查处料银补造火烧船只"。正德十一年(1516),令"湖广运船通改楠木打造催解料价"。正德十六年(1521)"补造焚溺运船"。嘉靖二年(1523)"不许变卖拆毁坏船",令"补造攒运船只"。嘉靖三年(1524),"急补浅船攒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