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三日,邪传阳明之时。经曰∶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当二三日发。阳明气血俱多,又邪并于经,是以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浮为阳邪,缓为脾脉。伤寒脉浮缓,太阴客热。邪在三阳,则手足热;邪在三阴,则手足寒。今手足自温,是知系在太阴也。太阴土也,为邪蒸之,则色见于外,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热不内蓄,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即太阴之邪入腑,转属阳明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 然微汗出也。
伤寒则无汗,阳明法多汗,此以伤寒邪转系阳明,故 然微汗出。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脉浮在表,紧为里实。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者,热传于里也;发热恶寒者,表仍未解也。若下之,里邪虽去,表邪复入于里,又亡津液,故使腹满而小便难。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以饮食别受风寒者,以胃为水谷之海,风为阳邪,阳(医统本有“邪”字)杀谷,故中风者能食;寒为阴邪,阴邪不杀谷,故伤寒者不能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