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下病脉证并治法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赵本作“凡可下者”)用汤胜丸,(赵本有“散”字)中病即(赵本作“便”)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气汤证云∶若一服,利而(医统本作“则”)止后服。
又曰∶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心下硬者,则知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食也。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浓肠之药,利必不(医统本作“未”)止,可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