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中
平按:此篇自篇首至末,见《灵枢》卷一第四《邪气脏腑病形篇》,又见《甲乙经》卷四第二上篇。
黄帝问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高。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
高者,上也。身半以上,风雨之邪所中,故曰中于高也。风为百病之长,故偏得邪名也。身半以下,清湿之邪,湿最沉重,故袭下偏言也。
平按:《灵枢》“也高”作“高也”。《甲乙》“以下”作“已下”。
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恒常,中于阴则留于腑,中于阳则留于经。
邪中于臂胻之阴,独伤阴经,流入中脏,脏实不受邪客,故转至留于六腑者也。中于头面之阳,循三阳经下留阳经,故曰无常也。
平按:《灵枢》无“恒”字;“留”作“溜”。《甲乙经》“经”作“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
阴阳异名,同为气类,三阳为表居上,三阴为里在下,表里气通,故曰相会。
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