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芋
(《别录》中品)
【释名】凫茈(音疵)、凫茨(音瓷)、荸荠(《衍义》)、黑三棱(《博济方》)、芍(音晓)。
地栗(郑樵《通志》)。
时珍曰∶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后遂讹为凫茨,又讹为荸荠。盖切韵凫、荸同一字母,音相近也。三棱、地栗,皆形似也。
瑞曰∶小者名凫茈,大者名地栗。
【集解】颂曰∶乌芋,今凫茨也。苗似龙须而细,色正青。根如指头大,黑色,皮浓有毛。又有一种皮薄无毛者,亦同。田中人并食之。
宗 曰∶皮浓色黑,肉硬而白者,谓之猪荸荠。皮薄泽,色淡紫,肉软而脆者,谓之羊荸荠。正二月,人采食之。此二等药时珍曰∶凫茈生浅水田中。其苗三、四月出土,一茎直上,无枝叶,状如龙须。肥田栽者,粗近葱、蒲,高二、三尺。其根白 ,秋后结颗,大如山楂、栗子,而脐有聚毛,累累下生入泥底。野生者,黑而小,食之多滓。种出者,紫而大,食之多毛。吴人以沃田种之,三月下种,霜后苗枯,冬春掘收为果,生食、煮食皆良。
【正误】《别录》曰∶乌芋,一名借姑。二月生叶如芋。三月三日采弘景曰∶借姑生水田中。叶有丫,状如泽泻,不正似芋。其根黄,似芋子而小,疑有乌者,根极相似,细而美。叶状如苋,草呼为凫茨,恐即此也。
恭曰∶乌芋一名槎丫,一名慈菇。
时珍曰∶乌芋、慈菇原是二物。慈菇有叶,其根散生。乌芋有茎无叶,其根下生。气味不同,主治亦异。而《别录》误以借菇为乌芋,谓其叶如芋。陶、苏二氏因凫茨、慈菇字音相近,遂致混注,根 【气味】甘,微寒,滑,无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