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7卷 卷十七 橫渠學案(上)
蓋虛空即氣,為物不二者也。若謂虛能生氣,則有無自相隔礙,凡夫理氣、心性、體用、動靜,無之非二矣。此二氏以無為真,常有為幻妄之根本也。《大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迭運者氣也。兩間無無氣之處。
氣坱然太虛,升降飛揚,未嘗止息。《易》所謂「絪縕」,莊生所謂「生物以息相吹」、「野馬」者與!此虛實動靜之機,陰陽剛柔之始。浮而上者陽之清,降而下者陰之濁。其感遇聚散,為風雨,為霜雪,萬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結,糟粕煨燼,無非教也。
百家謹案:坱,《說文》謂「霧昧塵埃也」,狀氣絪縕盛大之象。朱子曰:「『坱然太虛』,此張子所謂『虛空即氣』也。」
氣聚則離明得施而有形,氣不聚則離明不得施而無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謂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謂之無!故聖人仰觀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盈天地之間者,法象而已!文理之察,非離不相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百家謹案:「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無之故』」一語,使人豁然。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知太虛即氣,則無無。故聖人語性與天道之極,盡于參伍之神變易而已。諸子淺妄,有有無之分,非窮理之學也。
太虛為清,清則無礙,無礙故神。反清為濁,濁則礙,礙則形。
程子曰:一氣相涵,周而無餘。謂氣外有神,神外有氣,是兩之也。清者為神,濁者何獨非神乎﹖
凡氣,清則通,昏則壅,清極則神。故聚而有間,則風行而聲聞具達,清之驗與!不行而至,通之極與!
由太虛,有天之名;由氣化,有道之名。合虛與氣,有性之名;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