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8卷 卷十八 橫渠學案(下)
學貴心悟,守舊無功。
為學大益,在自能變化氣質。不爾,卒無所發明,不得見聖人之奧。故學者先須變化氣質。變化氣質與心虛相表裏。
仁不得義則不行,不得禮則不立,不得智則不知,不得信則不能守。此致一之道也。
學不能推究事理,只是心粗。至如顏子未至于聖人處,猶是心粗。
讀書少,則無由考校得義精。蓋書以維持此心,一時放下,則一時德性有懈。讀書則此心常在,不讀書則終看義理不見。書須成誦,精思多在夜中或靜坐得之,不記則思不起。但通貫得大原後,書亦易記。所以觀書者,釋己之疑,明己之未達。每見每知所益,則學進矣。于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絆己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數次,已亦了此文義,二益也;對之必正衣冠,尊瞻視,三益也;常以因己而壞人之才為之憂,則不敢惰,四益也。
某觀《中庸》義二十年,每觀每有義,己長得一格。《六經》循環,年欲一觀。觀書以靜為心,但只是物不入心。然人豈能長靜,須以制其亂。(以上《義理》。)
書多閱而好忘者,只為理未精耳。理精,則須記了無去處也。仲尼「一以貫之」,蓋只著一義理都貫卻。學者但養心識明靜,自然可見,死生存亡皆知所從來,胸中瑩然無疑,止此理爾。孔子言「未知生,焉知死」,蓋略言之。死之事,只生是也,更無別理。
既學而先有以功業為意者,于學便相害。既有意,必穿鑿創意,作起事也。德未成而先以功業為事,是代大匠斲,希不傷手也。
戲謔直是大無益,屆于無敬心。戲謔不已,不惟害事,志亦為氣所流。不戲謔亦是持氣之一端。善戲謔之事,雖不為,無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