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端訓士
汪文端公廷珍仕仁宗朝,在內則長成均,直上齋,洊充總師傅,在外則安徽、江西、浙江,連任學政,始終委寄,皆為文學侍從之任。嘗選刊《成均課士錄》,教學者以義法。三省試牘,皆曰「立誠編」,猶前志也。又嘗撰《學約五則》以訓士。一曰辨塗,謂喻義、喻利,人心之分盡於此,為己、為人,學術之分盡於此,有志者當立辨乎毫釐千里之差。一曰端本,謂士者四民之首,天下事皆吾分內事也,自公卿至一命之吏,皆讀書人為之,故貴通古今,達事變,相期為有體有用之學。一曰敬業,時文者古文之一體,猶之碑、誌、傳、記、表、疏、論、序云耳,以摹擬剽竊者之不足言文,乃並時文而小之,過矣。一曰裁偽,謂昌黎論文,惟其是,吾論文,惟其真,蓋必能真而後是非可得而論也;申、韓、莊、列,異乎吾道者也,而朱子以為先有實而後託之文,非以其真耶。一曰自立,文之不能不變者,時也,挽其變而歸之正,或因其變而愈益神明於正學者,事也;苟非克自樹立,隨風氣為轉移,取已陳之芻狗,沾沾然倣效之,庸有冀乎哉。其因文見道,大恉不出乎此。宣宗在青宮,文端盡忱啟迪,非法不道。登極後,獻納尤勤。道光癸未,宣宗降手敕,稱汪廷珍於師道、臣道之義二者兼備。
山西大學堂
英人以我國應出某教案賠欵,建山西大學堂,規模宏壯,為西北教育界之鉅觀,分中、西二齋,即由教士李提摩太董其事。中齋重國學。西齋重科學,儀器、書籍庋藏至富。山西青年多棄而就中齋。外省亦有附學者。計宣統辛亥以前,留日本學生三百人,大都為先肄業大學之西齋者。
水師學堂
江寧水師學堂有駕駛教習,初開堂時,即延英人彭迺爾,月薪銀四百八十兩;管輪教習為英人何利得,月薪銀三百六十兩。光緒庚子,為第三期學生卒業期,已能製造陸地之機,海中之機,並魚雷、水雷等件。學生初不慣力作,錘鍊終日,夜即大困,掌皮為裂,十日即如不覺矣。先是,預估須三月畢工,後僅二月,西教習咸大嘉獎。請駐寧各國領事觀之,至拍掌稱善,而華官反視如無事也。
蒙古教育
蒙人不重教育,男婦老幼皆委身於游牧,雖各旗王公府中設有學校,然肄業者為王公、官吏之子弟,亦惟求識字能書,為將來服官之地而已。王公、官吏子弟而外,僧徒間有就讀者,平民子弟不與也。其有志求學者,須就讀富家,或由其父兄、戚友傳授。學師輾轉相聘,一學師可教數十人。初學,讀《察漢脫魯格》,漢名「十五頭」,拚音法也。【字母類頭僅十五,變化無窮,拼音與滿文略同。蒙字多鋸齒,滿字多點圈。】繼習蒙文《三字經》、《名賢集》、《四書》等,程度至高,讀至《安土林格》【《聖諭廣訓》。】而止,蓋皆奉《安土林格》為圭臬也。所讀書籍,或自歸化城土默特文廟中購之,或由戚友處借鈔。
纏生以入學堂為當差
新疆各縣,凡有回纏之處,必有回教阿渾教授回經。至回纏之讀儒書者,則以為與宗教相反,輒相引為戒。光、宣之交,開辦學堂,因學生難於挑選,遂向教授回經之學堂挑取學生。於是回纏不第不入漢學堂,並不敢入回纏教經之學堂,甚或向鄉約納賄,或投入外籍,以求免充官立學堂之學生。蓋以纏民誦習回經,貿易登記賑項,田宅典賣,書寫字據,興訟告狀,投遞稟詞,均用纏文,通纏文者無往不利,易謀衣食。至通漢文之回纏,則直同廢人,竭十數年之力以為學,反不如通纏文者之有用。當新疆設省之初,開辦纏民義學,纏民入塾者,謂之當差,其中亦有曾讀《四書》、《五經》者,往往不通文義,不適於用。即間有文理明通者,又囿於風氣,限於資格,毫無出身,不足以資鼓勵。開省數十年,新疆漢人之服官外省者無一人,何論回纏。提學司杜彤乃將畢業之纏師範生,作為各縣鄉約,曾經奏咨有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