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悟第十一
【箋疏】
〔一〕「乃覺」,山谷外集注十五引「覺」作「較」。
方以智通雅卷三曰:「晉語『有秦客廋辭於朝』,注:『廋,隱也。』漢志有隱書十八篇。呂覽審應篇:『成公賈之讔喻。』高注曰:『讔語。』劉勰曰:『讔者,隱也。』孔融作離合詩,曹娥碑陰八字,參同契後序與越絕書隱袁康、吳平,皆後漢人伎倆也。智按:曹娥上虞人。舊說曹孟德不及楊修三十里,孫權霸越,曹何以至?因楊脩知雞肋而附會耳。」吳承仕曰:「覺三十里」,覺讀為校。後云「東亭一人常在前,覺數十步」,亦同。嘉錫案:此出語林,見琱玉集聰慧篇引。
〔二〕後漢書列女傳注曰:「娥投衣於水,祝曰:『父屍所在當沈。』衣字或作爪,見項原列女傳。」然則此書唐、宋本各有所據。但以理度之,作「衣」為是。
〔三〕程炎震云:「宋本『存』作『祝』。」
〔四〕嘉錫案:蔡邕題字,實有其事,見後漢書注引會稽典錄。至於楊脩、禰衡之事,則皆妄也。
4魏武征袁本初,治裝,餘有數十斛竹片,咸長數寸,眾云並不堪用,正令燒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謂可為竹椑楯,而未顯其言。馳使問主簿楊德祖。應聲答之,與帝心同。眾伏其辯悟。
【校文】
「眾云並不堪用」唐本作「眾並謂不堪用」。「太祖思所以用之」唐本「太祖」下有「甚惜」二字。「竹椑楯」「椑」,唐本作「柙」。「應聲答之,與帝心同」唐本作「應聲答,與帝同」。
5王敦引軍垂至大桁,明帝自出中堂。溫嶠為丹陽尹,帝令斷大桁,故未斷,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懼。〔一〕按晉陽秋、鄧紀皆云:敦將至,嶠燒朱雀橋以阻其兵。而云未斷大桁,致帝怒,大為訛謬。一本云「帝自勸嶠入」,一本作「噉飲帝怒」,此則近也。〔二〕召諸公來。嶠至不謝,但求酒炙。王導須臾至,徒跣下地,謝曰:「天威在顏,遂使溫嶠不容得謝。」嶠於是下謝,帝乃釋然。諸公共嘆王機悟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