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凭佛力永弃道教。不在崇奉。略曰。经云。发菩提心者即是佛心。一切散善不得为喻。弟子萧衍比经荒逆耽事老君。累叶相承深此邪法。今舍弃奋习归仗正因。愿使未来世童男出家广弘经教化度含识。共证菩提。宁在正法中长沦恶道。
不乐归依老子暂得神仙。陟大乘心永离邪见。正愿诸佛证明菩萨摄受。弟子萧衍和南。
十一日敕门下曰。大经中说。九十六种唯一佛道是其正道。余皆邪也。朕舍道以事诸佛正内之道。公卿能入此誓者各可发菩提心。老君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化迹既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具载如弘明集)。
(六)是岁诏隐士何点。点以巾褐入见帝。帝赐之酒。特除侍中。点前席将帝须曰。乃欲臣老子耶。固辞不受。复诏何胤。胤谓使者曰。吾年五十七矣。月食四斗米不尽。那复有宦情耶。帝知不可致。有旨给白衣尚书禄。胤苦辞。晚入虎丘之西寺讲维摩经。及将终梦天女六十余人列于前。及寤犹见之如故。即具浴俨衣寇。少顷而卒。何氏自晋司徒充宋司徒尚之。并建大义伸明佛法。累叶遵承至胤侄侍中敬容而止。
(七丙戌)五年帝注大品。臣僚命法师法云讲之。云辞疾不赴。帝遣使强起之曰。将冀流通。非高德无以凭也。云始从之。云最有誉当世。雅为昭明太子所敬。儒释两优。为天下第一。
(戊子)魏改永平。
(八己丑)八年。魏主于式干殿。为诸僧及朝臣讲维摩诘经。时魏朝专尚释氏不事经籍。中书侍郎裴延隽上疏。以为汉光武魏武帝虽在戎马间未尝废书。先帝行师还都。手不释卷。良以学问多益不可辍故也。陛下升法座亲讲大觉。凡在瞻听尘蔽俱开。然五经治世之楷模。应务之所先。伏愿经书互览孔释兼存。则内外俱周真俗斯畅。时洛阳中国沙门之外。自西域来者三千余人。魏主别立永明寺千余间。以处之远近承风无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凡一万三千余寺。僧至二百万。
(九辛卯)十年诏法师僧旻。入惠轮殿讲胜鬘经。帝临听。公卿毕集。有旨于庄严寺建八座法轮。妙选奇杰番次主之。时以旻为第一。当讲日听者倾都。堂无容足。名士刘叶尝谓旻曰。法师佛学有余。何故弘义多伸儒旨。旻曰。昔生公以顿悟通经。次公以毗昙发论。若贫道初不以儒释限。但据文义所向耳。沙门道超者频年力学。慕旻公之讲。誓欲齐之。夜梦神告之曰。旻公毗婆尸佛时预宣法化。君新发意者何能类之。第自求成名。不必茍齐也。旻性谦冲不恃能矜物。一时公卿道俗咸推仰之。
(壬辰)魏改延昌(十)十一年有旨。命宝亮法师授涅槃义疏。帝为之序。略曰。离文字以设教。忌心相以通道。欲使琝玉异价泾渭分流。制六师而正四倒返八邪而归一味。
则法雨降而燋种受荣。慧日升而长夜蒙晓。发迦叶之悱愤。吐真实之诚言。虽复三施等于前。五大陈于后。三十四问参差异辩。方便劝发各随意答。举要论经不出两途。佛性开其有本之源。涅槃明其归极之旨。非因非果不起不作。义高万善事绝百非。空空不能测其真际。玄玄不能穷其妙门。自非德均平等心合无生。则金墙玉室岂易入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