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巳十一)下诏曰。夫宗庙牺牲修行佛戒。蔬食断肉省贪绝欲。天下水陆不令搜捕。又敕太医不使肉药。公家织官锦帛并断。又造断酒肉文。及着净业赋。
(甲午)天监十三年志公和尚示寂。
(十二)是年特进沈约卒。约字休文。婺州东阳人。左目重瞳。腰有紫志。
少为书生。名闻一时。以风流见称。面肌体清癯。时谓沈郎瘦。甚为武帝所重。
官业具南史。尝出意撰声律以革古诗。后世取则。号曰四声。约甚精佛理。着中食论。理趣甚高。其略曰。人所以不得道者。由于心神昏惑。心神所以昏惑。由于外物扰之。扰之大者其事有三。一则势利荣名。二则妖妍靡曼。三则甘旨肥醲。荣名难日用于心。要无晷刻之累。妖妍靡曼方之已深。甘旨肥醲为累甚切。
万事纭纭皆三者之枝叶耳。圣人知不断此三事求道无从可得。乃为之法使简而易从。若也真云。三事惑本并宜禁绝。而此三事。是人情所甚惑。念虑所难遣。虽有禁之之旨。而事难卒从。譬如方舟济河。岂不欲直至彼岸。河流湍急。会无直济之理。不得不从流。靡久而获至。非不愿速。事难故也。禁此三事。事宜有端。何则食之于人不可顿息。其于情性三累莫甚。故推此晚食并置中前。自中之后清虚无事。因此无事念虑得简。在始未专。在久自习。于是束以八支纡以禁戒。靡曼之欲无由得前。荣名众累稍随事遣。故云。往古诸佛过中不□。此盖是遣累之筌^7□。适道之捷径。而惑者咸谓止于不食。此乃迷于向方。不知厥路者也。又尝着设会谓意谓如来在日。众居伽蓝不置食具。时至则分卫持钵以福众生。今之僧徒一皆违废。不止不持中食。甚者甘腴厨膳丰美饮食。或遇请召得蔬蔌之具。莫不颦蹙以为不能甘也。此岂有志于道哉。其论略曰。出家之人本资行乞。戒律炳然。不许立厨帐并蓄净人。今既取足官寺。行乞事废。或有持钵登门。便呼为僧徒鄙事。既为众所鄙耻。不复行乞。悠悠后进求理者寡。将谓乞食之业不可复行。由净饭王子转轮之贵。持钵行乞以福施者。岂不及千载之外凡庸沙门躬命仆竖自营口腹者乎。行乞受请二事不殊。今不复行乞。又不赴请。则行乞之法于此永冥。此法既冥则僧非佛种。佛种既离则三宝坠地矣。约有文集百余卷。行于世。
(十三乙未)是年魏胡太后。作永宁石窟二寺。极土木之美。而永宁尤盛。
有金像高丈八尺如中人者又十躯。为浮图九级。筑基下及黄泉。其高九十丈。上立刹复高十丈。每夜静铃铎声闻十余里。佛殿如太极殿。三门如端门。僧房千楹。玉珠锦绣。骇人心目。未几雷电火爇其塔。远近咸见烟焰中有塔升空而没。
后月余有自东州来者云。此日见塔乘空飞海上。而望海者时亦见之。
(丙申)魏孝明帝诩(宣武次子。六岁即位。胡太后临朝。在位十二年。十九岁崩。葬定陵。改熙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