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使跡所及,歷趙、秦、伊、周四王府,朝見日皆有宴。惟秦王親宴於承運門,殽果品味且豐盛,餘皆長史陪宴於賓館,成禮而已。聞秦王之母太妃陳氏賢而且嚴,每朝使至,必令王出宴。云:「非惟見爾敬重朝廷,好言好事亦得見聞。若在宮中不過與婦人相接而已,實有何益?」酒殽已具,必令人舁入親看,如或不佳,典膳、厨役俱受撻辱。王之所以無失禮賓客者,由太妃之賢也。
各鎮戍、鎮守內官,競以所在土物進奉,謂之孝順。陝西有木實名榲桲,肉色似桃,而上下平正如柿,其氣甚香,其味酸澀,以蜜製之,歲為進貢。然終非佳味也。太監王敏鎮守陝西時,始奏罷之,省費頗多。敏本漢府軍餘,善蹋鞠,宣廟愛而閹之。常熟知縣郭南,上虞人。虞山出軟栗,民有獻南者。南亟命種者悉拔去, (「南亟命種者悉拔去」,「種」字原作「重」,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云:「異日必有以此殃害常熟之民者。」其為遠慮如此,因類記之。
環慶之墟有鹽池,產鹽皆方塊如骰子,色瑩然明徹。蓋即所謂水晶鹽也。池底又有鹽根如石,土人取之,規為盤盂。凡煮肉貯其中抄勻,皆有鹹味。用之年久,則日漸銷薄。甘肅、寧夏之地又有青、黃、紅鹽三種,皆生池中。
陝西布政司本唐宰相府,前堂屏扆後有方石池,中刻波浪紋,云是宰相冰果之器。後堂簷下有一石池,中地稍高,四周有走水渠,云是宰相用以割羊。觀此二物,知古之宰相富貴如此。又有釘官石,石理中斷釘歷歷可見,云唐舉子以此自占其後,凡釘入者終身利達,不入者不利,往往有驗云。
「焚書祇是要人愚, (「焚書祇是要人愚」,「祇」字原作「底」,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人未愚時國已墟;惟有一人愚不得,又從黃石讀兵書。」此焚書坑詩,不知何人所作。家君常誦之。坑在驪山下,即坑儒谷是也。
正統己巳,車駕蒙塵,虜勢益熾,羣情騷然。太監金英集廷臣議其事,眾囁嚅久之。翰林徐珵元玉謂宜南遷,英甚不然之。適兵書于謙奏,欲斬倡南遷之議者,眾心遂決。景泰皇帝既即位,意欲易儲。一日語英曰:「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英叩首云:「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上為之默然。蓋上所言者謂懷獻, (「蓋上所言者謂懷獻」,「獻」字原作「愍」,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 英所言者謂今上也。意與獻陵之對正相似。珵後改名有貞。聞之參政余公子俊云。
陝西環縣界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 (「陝西環縣界有唐時木波合道等城遺址」,「木」字原作「本」,據明朱當■〈氵眄〉國朝典故本、清雍正四年鈔本改。餘同。) 志書以為范文正公守環時所築。嘗考之,唐德宗興元十三年二月築方渠、合道、木波三城,邠寧節度使楊朝晟之力也。文正公或因其舊址而修築之,故云。
溫泉在臨潼縣驪山北麓,即唐之華清宮也。山上有玉女祠,即其發源處。唐時每歲臨幸,宮殿富麗。今惟此池存焉。上覆屋數楹,四周甃以甓石,其水寒暖適調,清澈可見絲髮。湯泉若句容、宣府、遵化等處亦有之,其佳勝宜莫如此。然以官府掌之,非貴宦無由得浴。其外別引泉為男女混堂二處,則居民共之。
陝西驛站有「打乾」之名,蓋使客所過,日行數驛,多不支廩給,以銀折其直。猶京師云「乾禮」也。
居庸關外抵宣府,驛递官皆百戶為之,陝西環縣以北抵寧夏亦然。蓋其地無府、州、縣故也。然居庸以北,水甘美,穀菜皆多。環縣之北皆鹹地,其水味苦。飲之,腹不美,甚至泄利。驛官於冬月取雪實窖中,化水以供上官,尋常使客罕能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