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楊德祖為魏武主簿,時作相國門,始搆榱桷,魏武自出看,使人題門作「活」字,便去。楊見,即令壞之。既竟,曰:「門中『活』,『闊』字。王正嫌門大也。」文士傳曰:「楊脩字德祖,弘農人,太尉彪子。少有才學思榦。魏武為丞相,辟為主簿。脩常白事,知必有反覆教,豫為答對數紙,以次牒之而行。敕守者曰:『向白事,必教出相反覆,若按此次第連答之。』已而風吹紙次亂,守者不別,而遂錯誤。公怒推問,脩慚懼,然以所白甚有理,終亦是脩。後為武帝所誅。」〔一〕
【校文】
注「思榦」下唐本有「早知名」三字。注「必教出相反覆」唐本作「必有教出相反覆」。
注「脩慚懼」下唐本作「以實對,然所白甚有理。初雖見怪,事亦終是,脩之才解皆此類矣。為武帝所誅」。
【箋疏】
〔一〕嘉錫案:魏志陳思王傳注引世語曰:「脩為植所友,每當就植,慮事有關,忖度太祖意,豫作答教十餘條,敕門下:教出以次答。教裁出,答已入。太祖怪其捷,推問始泄。」與此風吹紙亂之說不同。文選集注七十九答臨淄侯牋注引典略云:「楊脩字德祖,少謙恭有才學,早流奇譽。魏武為丞相,轉主簿,軍國之事皆預焉。脩思謀深長,常預為答教,故猜而惡焉。初臨淄侯植有代嫡之議,脩厚自委昵,深為植所欽重。太子亦愛其才。武帝慮脩多譎,恐終為禍亂,又以袁氏之甥,遂因事誅之。」此與魏志陳思王傳注所引詳略不同。范書楊彪傳即本之世語及典略。故具錄之,以見德祖之始末云。
2人餉魏武一桮酪,魏武噉少許,蓋頭上題「合」字以示眾。眾莫能解。次至楊脩,脩便噉,曰:「公教人噉一口也,復何疑?」
3魏武嘗過曹娥碑下,楊脩從,碑背上見題作「黃絹幼婦,外孫{欶韭}臼」八字。魏武謂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別記所知。脩曰:「黃絹,色絲也,於字為絕。幼婦,少女也,於字為妙。外孫,女子也,於字為好。{欶韭}臼,受辛也,於字為辭。所謂『絕妙好辭』也。」魏武亦記之,與脩同,乃歎曰:「我才不及卿,乃覺三十里。」〔一〕會稽典錄曰:「孝女曹娥者,上虞人。父盱,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漢安二年,迎伍君神,泝濤而上,為水所淹,不得其尸。娥年十四,號慕思盱,乃投瓜于江,〔二〕存其父尸曰:〔三〕『父在此,瓜當沈。』旬有七日,瓜偶沈,遂自投於江而死。縣長度尚悲憐其義,為之改葬,命其弟子邯鄲子禮為之作碑。」按曹娥碑在會稽中,而魏武、楊修未嘗過江也。異苑曰:「陳留蔡邕避難過吳,讀碑文,以為詩人之作,無詭妄也。因刻石旁作八字。魏武見而不能了,以問群寮,莫有解者。有婦人浣於汾渚,曰:『第四車解。』既而,禰正平也。衡即以離合義解之。或謂此婦人即娥靈也。」〔四〕
【校文】
「魏武謂脩曰解不」唐本「曰」下有「卿」字。又兩「辭」字,唐本俱作。注「按歌」唐本作「安歌」。注「投瓜」及下文「瓜」字唐本俱作「衣」。注「存其父尸」「存」,沈本作「祝」。